【香港經濟導報網訊】通訊員 田衛鵬
藝術課堂、農家書屋、文化廣場、室外劇場……各種文化設施覆蓋美麗的溫塘村,村民們或在藝術課堂、或在圖書室學習、或在行善行義舉。行走在溫塘村,“處處文明鄉風拂面,戶戶美麗風景如畫”是給人最深的感受。
站在新生活、新奮鬥的起點,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打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,以鄉土社會為依托,以文化藝術為抓手,以農業經濟為根基的鄉村文化,進一步激發溫塘村鄉村振興新動能,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,不斷提高溫塘村社會文明程度。
溫塘村的大媽們正在歡樂地拍鼓
文化+“鄉風文明”,助推破“舊”立“新”
7月21日,農曆六月二十三,一大早,溫塘村前進組的曾大哥夫婦就帶著兒子,去拜訪未來親家,商定兩家孩子的婚事。 “他倆情投意合比啥都強,現在都提倡簡辦,我們也不要彩禮,中午一起吃個飯,就算給倆孩子訂婚啦!”親家公首先表了態,曾大哥的臉上笑開了花。
“以前想娶媳婦,要到處去親戚家借錢的,就算訂個婚也得男方十幾人、女方十幾人的擺幾桌,是喜事也是愁事啊。”曾大哥說,現在洞口縣推行移風易俗,之前攀比浪費的風氣再也見不到了,也給許多像他家一樣普通收入的家庭減輕了負擔。
“人民群眾是鄉村振興主力軍,是鄉風文明主體,婚喪嫁娶是常態,不能變成買賣,更不能形成攀比之風。”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胡昌林說。駐村工作隊聯合村“兩委”幹部以洞口縣移風易俗助推鄉村振興,立足溫塘百姓的生產生活特點,以洞口縣“六零”創建為主要抓手,利用文化廣場、宣傳走廊、“我們村”數字平台、文化活動等陣地載體,廣泛宣傳移風易俗的重要意義,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認識、形成共識。
同時,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示範引導作用,通過簽訂承諾書、個人事項申報等方式,明確要求黨員幹部做移風易俗的表率。目前,溫塘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,並把洞口縣社會治理“六零”創建和移風易俗喪事簡辦“三個3”納入《村規民約》,形成鄉村振興文創建新風尚。
文化+“藝術課堂”,助力以“文”化人
“楊大姐,跳舞時間到了,咋還不走?”舞蹈隊隊長雷大姐扯開嗓子朝家對面喊去。 “這就去啦!”那頭兒很快應道。夜幕降臨,溫塘村文化廣場上,成群結對的婦女們,伴著美妙的旋律,點著腳、叉著腰、彎著手,快樂起舞……如今,分佈在溫塘村的文化廣場,成為群眾豐富文娛生活,改變生活方式的好去處。
溫塘村文化廣場
鄉村振興既要塑形,也要鑄魂,落實文化惠民工程是抓手。駐村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幹部不斷加快溫塘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,依托功能完善的文化陣地,常年性組織“文藝匯演”、“頒獎典禮”、“戲曲下鄉”等各類文化活動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。
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滿眼仰望城市的繁華,而要反躬尋覓鄉土的根脈,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在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過程中,通過後盾單位的文化藝術優勢,將一線教師常態化委派至村里教學,把“送文化”與“種文化”結合起來,讓文化不僅被“送”到鄉間,更被“種”進地裡,通過藝術“三下鄉”活動,讓村里有文藝人,人人都有拿手戲,使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面開花、多姿多彩,通過弘揚特色鄉土文化,發揮文化的滋養和涵育作用,實現以文化育民、樂民、惠民。
文化+“美麗宜居”,鑄就振興之路
“過往渣土車多,路面受損嚴重,影響大家出行。現在村里鋪了瀝青路面,我們出門方便多了!”家住溫塘村勝利組的村民楊大哥高興地說。
溫塘村內主要幹道鋪設了瀝青
為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,排除安全隱患,今年以來,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溫塘村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幹部積極謀劃、主動作為,對村內主要幹道鋪設了瀝青。放眼望去文化廣場上,長廊、涼亭、綠植相應交錯,一些村民正帶著兒孫歡快地玩耍,用“一步一景”來形容溫塘村,正是恰如其分。
村委對面,一排排整齊的文化宣傳欄格外引人注目,一幅幅攝影作品展下至牙牙學語的孩子,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,一張張笑臉向大家展示著他們對家鄉蝶變的滿足與自豪。
鄉村振興,關鍵在人。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通過改善農村生產生存條件,不僅鄉村面貌煥然一新,群眾自主發展的精氣神兒大大提升,也了吸引更多的有鄉賢關注家鄉發展,為溫塘村經濟增長、文化進步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動力和支撐。
鄉賢愛心菜園,就是被“吸引”回來的 “鳳凰”之一。不僅解決了鄉村振興進程中老百姓“等、靠、要”的思想,還把資助落實到了實處。
文化+“數字平台”,迸發連心能量
互聯網是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,它的發展速度之快,影響程度之深是其他科技成果無法比擬的。在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非常重視互聯網、發展互聯網、治理互聯網,形成了網絡強國的戰略夢想。
“紛繁世事多元應,擊鼓催徵穩馭舟。”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面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,積極運用中國社會幫扶網“我們村”這個平台開展工作,讓“數字平台”成為村民排憂解難的暖心窗口,責任橋樑和綠色通道。同時,搭建起了“溫塘村愛心超市”和“鄉賢愛心菜園”使“數字平台”成為村幹部與村民、村民與村民之間的黏合劑。
為了能夠讓每位村民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,溫塘村創新出了“積分制”管理模式,用積分為每位村民建立行為銀行,對村民的綜合表現、好人好事、參加活動的正能量行為用積分進行認可,並用軟件記錄,村民可以利用積分排名領福利,也可以用積分去愛心超市兌換物品,通過“積分制”提升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與參與感。還協同推進了“點贊積分”平台,村民可以積極參加村里組織的各項活動,獲得點贊積分,積極開展最美村民活動、好婆媳活動等等。 “小小的積分”雖然看起來平平無奇,但是卻迸發出了基層治理的“新動能”。
盛夏時節,雪峰山深處鬱鬱蔥蔥。走進洞口縣高沙鎮溫塘村,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圖景呈現眼前:一座座嶄新的民居依坡而建,村口寬敞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達……在湖南藝術職業學院駐村工作隊的推動下,以文化為鄉村振興營造新的增長點,讓溫塘村鄉村振興路越走越寬廣。
转自香港经济导报网讯http://www.jdonline.com.hk/index.php?m=wap&c=index&a=show&catid=23&id=70513